图片
这一条跟《宋本》的条文的位置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条文第80条之后的这些内容,分成了三条,分别对应的是《宋本》的第59条、第60条和第61条。
下边咱们解读一下:
从文字的内容上看,整个这一大段条文论述的都是太阳病。特别是当这一大段放到一块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个“伤寒”,实际上是整个这四条共同的一个帽子。都是在伤寒的基础上经过了或下或汗的这样一种误治,但是由于人体之间的差异,或者由于具体治疗方剂或者治疗过程当中的一些因素的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后果。这儿呢,他所真正要告诉大家的:类似的或者相同的误治,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或者护理的方式不同,出现的变证都不一样。真正想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他在叙述这个意思的同时,以这个为一条线,在这条线上他又附带了很多的其他的内容。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顺便说了治疗的方法。
再进一步分析这个治疗方法呢,如果不是误治造成的这种病,你也能用这个方子来治。他用非常少的文字表达了很多的信息,关键是能够正确理解。
这个条目论述的确确实实就是四种不同的情况,《宋本》条目的划分也是按照这四种情况分开的。我们按照《康平本》来学,在学完第80条以后,再去学第 59、60、61条。这样学有这样学的道理,咱们学完了就知道了。
咱们先学第 80 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这儿“伤寒”,指的就是太阳表实证。如果你想理解得宽泛一点也没有关系,理解成整个太阳病也行。
“医以丸药、大下之”,太阳病“下之”本身就是误治,这儿 “大下之”,误治就更严重了。直接的后果肯定会致人更虚。这里说的“丸药”,指的具有猛烈的,比较猛峻的一个泻下剂。到底是什么方剂?我们现在就很难准确的给它定一下性。胡老那讲座里边,胡老讲这是巴豆剂之类的。但是巴豆剂之类的,这里边也有一个小问题,巴豆剂是一个热性的泻下的药,这一条所列举的方证,服了这种泻下药以后出现了热证,恐怕是那个药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后边还有其他的。其实,我们也不一定非得去弄得很具体了,就知道是一个大下的方剂就行了。但是细推敲的话,栀子干姜汤有里寒的问题,它有半表半里的虚热,但是也有里寒。是不是吃巴豆剂会有可能造成里寒?现在不好给它很明确的定性。
“身热不去”,在这儿就已经不是表不解的身热了。因为过度的误下之后,导致人体进一步发展为半表半里有热,这个热的性质已经变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表证了,从治疗方剂我们能看出来。
“微烦者”,这个地方的“烦”肯定指的是栀子证。但是“微烦”,也就是说烦的程度不是很重,是栀子证的一个较轻的症状。这个“轻”仅仅说栀子证的症状反应的程度不是很重。为什么呢?因为他同时有里虚寒这个因素存在。人体是一个整体,都是互相影响的,里有了虚寒证,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就不会表现得像栀子豉汤证那么严重,造成人烦躁得都不能睡觉了,恐怕程度就没有那么严重,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片
从方剂的药物组成,明显能看出来这一条所论述的就是太阳病经过误下之后,出现了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同时伴有里虚寒证这么一个错杂的情况。所以药物也是寒热并用,栀子是寒药,干姜就是热药。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得注意,因为这涉及到不仅仅是一个正确理解经方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后人加的内容里边,我们去辨别真伪的问题。前边“医以丸药大下之”,然后用的治疗方剂却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治疗方剂。这说明什么呀?刚才我们说了,他同时伴有里虚寒。里虚寒的症状是什么?就是还有下利未止的症状。因为后面有方剂,条文里边就没有明说。恰恰是没有明说,所以对这一条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都理解错了,包括王叔和。咱们不仅仅是从条文之间和药物上这么推,后边临床统计资料也能证实这一点。它所治疗的疾病里边,有下利这个证。
而且这个方剂我自己就用过,那段时间有一点儿虚热,有点栀子豉汤证,我因为肠胃的原因,肠胃长期以来就偏于虚寒,大便不太好,吃了以后很舒服,自己感觉啊,它有健胃的功能。栀子其他的方剂,大都是栀子豉汤证的基础上,加上生姜或者甘草。但是唯独这个方子,把香豉给去掉了。如果用栀子豉汤再加上干姜怎么样呢?那你吃了就不舒服!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吃了以后就没有栀子和干姜两味药这么舒服。而且我不是不同的时期吃的,就是今天、明天这么一个间隔,二十几个小时的样子。所以说古人这方剂组成都是来自临床,经过多少次试验了,有一些东西不能随便动的。
下边作个小结:太阳表证,医生误以丸药大力泻下,造成身热不去,并且微烦的,为栀子干姜汤主治之证。
这个方剂就两味药,栀子14个,干姜《康平本》是一两,《宋本》是二两。在这个剂量上象这一类的差错啊,别的地方还有,尽管不多吧,还有。在临床当中用呢,也不一定非得把它看得很死了。象这一类的情况,你在临床当中去辨病人反倒是比较好,他要是腹泻比较重的时候,干姜就多用一点儿,如果仅仅大便偏溏、热像非常明显的话,那就栀子用得多一点儿。这两味药在这个方剂当中,栀子去热解烦,用来治疗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干姜温中补虚,用来治疗里虚寒证。
这个方剂由于王叔和加的条文给造成了极大的误导,真正会用的就很少,用对了的恐怕也有限。所以,统计到的医案就几个医案。
症状出现的频率最高的是:心烦、胃脘痛、口苦、呕逆、腹胀痛。出现频率比较低的:胃脘有灼热感或者呕吐、口干,或者是身热、腹部有时候感觉恶风寒、大便溏或者说泻泄。
舌质:淡、红。
舌苔:黄苔多见。
脉像:沉脉,弦数的脉。
顺便给大家说一句,这是在临床当中,我试过。症状里边有一个胃脘有灼热感,胃脘有灼热感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的说法就是烧心,栀子类方确实能够治疗烧心。但是呢,不是碰到烧心的人就用这个方剂,你也要去辨。调胃承气汤也能治疗烧心。这两个从病理上说,是一虚一实,从症状上也会有区别的。调胃承气汤证仅仅是感觉到胃里边不太舒服。但是栀子类方证很容易出现胃的上部一直延伸到食道甚至胸部也会有类似灼热感,或者胸中懊憹,或者胸中窒,会伴有这一类的情况。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你再仔细去辨,栀子类的方剂里边哪一个比较合适,这就好辨了。不然的话啊,就这两个方证如果用反了,那疗效也不好。
有用到这个方剂机会的现代疾病:急性胃炎、慢性胃肠炎、食道炎、心肌炎、肋间神经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感染。
需要跟大家说明个问题,你看治疗的现代病里边啊,实际上比我刚才说的统计资料的医案还多呢。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我是从好几个资料上凑起来的,因为这个书上有这种病的记载,那个书上有那种病的记载,这个资料会更全一些。
第 59 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亡津·小便不利者、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这个条文,《康平本》和《宋本》互相之间有一点差异。《康平本》“亡津”是旁注内容,后边是“小便不利者”;但是在《宋本》成了“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这也能证明王叔和第二次改动的时候,明显有润色性的那种修整。如果咱们就按《康平本》的这个排列顺序的话,宋代的人如果把这个注解文字挤进去,这个字面上也是通的。你看“大下之后、复发汗、亡津、小便不利者”这也是通的,没有必要再改成“亡津液故也”,而且还挪到后头去,没有这个必要,那么谁可能做这事?就王叔和第二次整理的时候,他觉得这样改了以后文字更通顺一些,只有这么一种可能性。
下边呢我们解读一下:
这一条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的话,比较简单明了,论述的就是因为汗下颠倒使这个人体津液虚损严重,以至于发生了小便不利的这种症状。而且明确地提出来,对这一类的情况不需要治疗,等待人体津液恢复以后,就自愈了。这一类的条文,说的是不让你治,那就是一个不需要治疗的。这种条文就让人感觉到不重要。虽然有症状,但是不涉及方子,显得就不是很重要。如果我们仔细地去推敲一下的话,这里边有好多问题,我们需要澄清的。如果站到作者的角度上来说,他说了一个不需要治疗的病,里边本身就蕴含着想通过这种论述去理解人体的病理、生理方面的许多内容。比如,本来就是汗下颠倒,大下之后复发汗,这不是汗下颠到了吗?再说他也不是需要下的一个病,这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误治。那么误治以后,而且还是大下之后,为什么没有发生其他类型的疾病呢?他为什么没有变成阳明病,或者少阳病?这里边还有问题,整个这一段最后那个条文也是类似的误治,但是那却变成了阴证,而且是很重的阴证。作者想跟我们说什么?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他得具备一些前提条件。比如说啊,一个是患者他最初患的病,一定就是一个纯表证患者。大家可能会想,那人家说的不就是表证嘛。但是,别的条文有的也说伤寒发了汗以后,反倒是人晕得不得了,那不是纯表证。尽管他头里说的是伤寒,但是他说的不是一个纯伤寒,那是外有表证里有停饮哪!
像这儿经过大下又发汗的,没有造成其他疾病的话,这种人体恐怕就是个表实证,连表虚证的可能性都比较小。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病浅,才经得住这一番折腾。他得有这么一个前提。第二个呢,这一类患者平素身体相对比较强壮的,如果说相对比较弱的,他肯定就会发生其他的病变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个患者很可能在大下之前就存在着一定程度里实的倾向,尽管不一定是个确确实实的实证,也许有里实的倾向。因为有里实的倾向,下得过一些,毕竟病和方剂有一定的相对应的成分存在,所以说对人的伤害也会相对要轻一些。如果没有上边我们分析的这些因素存在的话,像这种大下之后复发汗,就是下之后复发汗出现变证的情况有得是,论述的有的是,别说大下了。所以,应该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对人体的生理方面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慢慢地、潜移默化地这些东西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你慢慢就会体会到。
前两天就碰到一个病人,这个病人也是我的一个老病号了。他在我这儿三年多,有病就在这儿吃,吃点药就好。这段时间因为他生活环境有一些变化,他得了一个病,右小肚子这个地方长了一个瘤子。我让他去检查他也不检查,他就在我这儿吃药,吃下去就明显见轻了。过一段时间,好像这个轻的速度又慢了。后来药吃完了又来拿药,我在给他药的时候,就跟上次的方剂比较接近,我很少两次复诊都用一个方子,很少。我稍微做了点调整,但是方向是一致的。他吃了以后,他就跟我说,他说我这次药吃了很不舒服。后来我一想,我就问了问他的症状,我说你现在上着班的吗?他说没有,放假放了好几天了。我说这就是原因,你把药量减下来,减一半。他减了一半以后,他就回来跟我说,哎呀,这次吃了很舒服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呀?实际上这就是你对病理的一个理解。他以前生活压力很大,这一段时间休班以后比较清闲,清闲了人体的能量就会增加,能量增加以后他就恢复疾病。在恢复疾病的时候,这人体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如果身上有疾病的话,他也会有些症状反应。比如有些亚健康的人,这一年到头他不感冒,到年终了休班的时候才感冒,好好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感冒了发烧,实际上就是这个病理。如果你不懂其中的道理,那病人这样要真找到你来,你就一头雾水了,你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上边说的因素,就是这么个问题,
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小便不利”。这儿说的“小便不利”绝对不是那种小便量偏少啊、或者小便次数偏少啊,不是这个。他实际上是一个很明显的症状。在这个地方把“小便不利”作为仅有的一个症状,就是因为这个小便很严重啦,或者长时间不解,或者想去解几乎没有,就解一点点,或者解的时候有点难,甚至涩疼的也有可能的。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
那么在这儿啊,无论是大下之后也好,还是服发汗药也好,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大量消耗人体津液的治疗方法。津液在短时间内消耗得就比较严重。下法是让体液在肠道里边随着大便都排出去了;汗法就使水分从皮肤里边大量地排出来了。当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地消耗了体液之后,小便排出量自然就会减少,像这个就是比较严重了,他减少的程度也很严重。其实道理很简单,高温的夏天你哗哗地出汗,尽管觉得你喝水不少,但是小便明显得比春秋和冬天要少。古人也在临床当中看得很透了,这人小便闹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尽管小便不利是一个非常严重、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一个症状,就是因为有误下、误汗这样的误治经过,人体津液损失严重,有这种症状是正常的,这说明还没有伤及到脏腑。要如果伤及脏腑的话,他可能就会下利不止,或者肠道里的食物因为有热结成里实啊,这也有可能了。这儿呢都没有,他仅仅是表现为小便不利,这是正常的反应,你就不要再用医疗手段去干预他,让他自愈就行了。
下边作一个小结:伤寒病,如果医生用了猛烈的泻下方剂治疗,见病不愈,又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若患者仅限小便不利的症状,不要妄加治疗,待津液恢复后即可自愈。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股票配资,加杠杆软件,中华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