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房子,买的时候热闹非凡,开发商宣传铺天盖地,售楼部人山人海,价格也不便宜。可一过几年,热度一退,才发现这房子想转手,难上加难。哪怕价格压到比周边便宜一大截,依旧没人问津。更尴尬的是,就算有人愿意买,银行那边的房贷可能根本批不下来。
从住过几年的人反馈来看,有那么几类房子,已经逐渐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如果不提前了解清楚,盲目入手,几年后你可能连出手机会都没有。
1、老破小:年纪大了,还挑剔
不少一线城市或老城区,确实还有很多“老破小”,因为地段好,过去一直不愁卖。但问题是,地段再好,硬件条件也是真的老了。有的房子没电梯、没车位,水电管线老化,装修得从头砸起。
关键是,老破小的楼龄一到三十年以上,不光买家犹豫,银行也不爱搭理。你要是贷款买,可能被银行直接拒了。即使批了,年限也可能压得很短,利率还不低。这类房子,未来几年会越来越“挑人”,不是真爱,很难接盘。
2、小产权房:价格诱人,风险跟着来
很多人看中了小产权房的低价,觉得自己买来自住,反正也不打算倒手。但你真住进去才知道,问题不是一点半点。最关键的是,这类房子没有完整的法律保障,不光银行不认,有些连水电过户都困难。
有些地方还严查小产权房,查一次、封一次,居住体验就大打折扣。哪怕你当初是冲着“便宜”来的,真要卖出去,就会发现“市场根本不认你这张票”。未来几年,小产权房不光难卖,可能连挂牌的资格都悬。
3、顶楼房:冬冷夏热,还有漏水烦恼
说句实话,不少开发商都喜欢把顶楼包装成“空中花园”,配个大露台,看着确实气派。但实际入住体验,经常让人头疼。
一到夏天,顶楼温度蹭蹭往上冲,开空调都压不住;冬天又冷得快,比别的楼层多交一截电费不说,还容易出现热胀冷缩后的裂缝。更麻烦的是,楼顶一旦防水没做到位,漏水渗水真的要修一次、吵一次。你修好了,楼上楼下邻里关系也可能闹僵。
买家都清楚这事,房贷机构也知道。所以顶楼房,未来几年价值只会越压越低,别指望它能升值。
4、商住两用:看着灵活,其实尴尬
当年很多年轻人买商住楼,是冲着总价低、首付低去的。但现在大家都看得越来越清楚了,这类房子的综合成本其实不低。
水电是商用标准,物业费比住宅贵不少。很多还没有天然气,通风采光也比住宅差一截。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学区”、不能落户、贷款年限短,转手的时候银行房贷审批特别严格。
有的买家看着房子不错,一问是商住性质,立马就犹豫了。未来几年,这种房子的流动性还会进一步下降,想脱手变得更难。
5、配套差、交通尴尬的新区房
新区房一度被包装得很梦幻,说是未来几年会“起飞”,各种学校、医院、地铁都规划得很美。但真等你住进去才知道,周边是一片荒地,出门要开车几公里才有个便利店。
有的地铁说是三年建成,实际拖了六七年都没个准信。孩子上学的问题也很现实,学校建起来了,但师资水平却差得远。
银行对这类房子的态度也越来越谨慎,有的甚至把这类片区列入“限贷区域”。这意味着,不是你不想卖,而是买家拿不到贷款。
楼市的变化是有节奏的。过去是“房子随便买、随便涨”,但现在越来越讲究“质量”和“稀缺性”。而这几类房子,无论是从使用体验还是流通能力,都慢慢显露出短板。
专业股票配资,加杠杆软件,中华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